新華網北京12月2日電(記者劉奕湛)“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愛拚才會贏……”2日,為演出做最後彩排的黃延平正動情地唱著這首歌曲。“這首歌唱出了我的心聲,雖然我看不到這首歌的詞,但它永不氣餒拚搏向上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他說。
通過文化開啟殘疾人的心智,正是殘疾人文化的靈魂所在。特殊藝術文化是殘疾人事業最迷人的一部分,充滿了無限魅力。
今年4月份,中國殘聯成立以來召開的首次全國殘疾人文化建設工作會議,梳理總結了殘疾人文化建設取得的成績和經驗,也確定了今後一個時期殘疾人文化建設的工作方向、重點任務、措施手段和目標要求。
由單一自發活動向多樣化有組織方向發展
“不敢想象我能夠登上全國性的舞臺表演,這讓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第八屆全國殘疾人文藝匯演演員吳軍說,在輪椅上生活了十幾年,今天能夠參加這樣大型的藝術匯演,讓我實現了曾經的夢想,還認識了這麼多的朋友,真的有一種“家”的感覺。
目前,中國殘聯已舉辦了8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和6屆全國特殊教育杏悦2娱乐學生藝術匯演,200所杏悦2娱乐成為特殊藝術人才培養基地。
當無聲世界裡的殘疾人在舞臺上秀出曼妙舞姿,當無法直視光明的殘疾人用歌聲打動聽眾的時候……殘疾人文化服務的意義,顯得如此深刻而長遠。
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到,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這一改革政策的出臺,為殘疾人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隨著殘疾人文化工作的逐步推進,殘疾人參與的藝術門類不斷擴大,形式也不斷豐富。不僅在文學創作、聲樂、器樂、舞蹈、書法繪畫領域湧現出國家級的領軍人物,在雕刻、攝影、刺繡、剪紙、陶藝制作、玻璃內畫等民間藝術方面的殘疾人人才也層出不窮。
據統計,現在我國各藝術門類均有殘疾人參與,各類殘疾人文化藝術從業人員近30萬名。北京、安徽的名勝風景區內有了殘疾人工藝品的展賣專櫃,江蘇、雲南的文化街上出現了殘疾人藝術創作的店堂,青海、西藏殘疾人創作的唐卡已行銷全國各地。
由專業性表演向群眾性參與方向發展
“我們這個團隊沒有一個是專業演員,幾乎都沒有學過音樂,能夠參加這樣的表演,是音樂老師一個字一個字摳出來的。”傷殘民警譚劍勇說,藝術不一定是專業的,希望有更多的殘疾人能夠加入進來,只要喜歡就行。
2010年全國殘疾人文化周活動的開展,為基層殘疾人群眾參與文化活動搭建了平臺,使廣大殘疾人能夠走出家門,參與社區組織的合唱團、舞蹈隊、健身操、盲人聽電影、趣味運動會等自娛自樂的活動,接受各種形式的藝術培訓。
2013年殘疾人文化周活動,以基層社區、鄉鎮為陣地,以方便殘疾人參與、擴大覆蓋面為基礎,以推動殘疾人群眾文化、繁榮基層殘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為目標,各地依托公共文化設施、場地,就近就便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不少省(區、市)還把文化周拓展為文化節、文化月、文化年,積極主題活動。全國共有200多萬殘疾人走出家門,參與其中,文化周已成為提升殘疾人素質的一個重要平臺和品牌。
據不完全統計,三年來參與文化周活動的殘疾人達2000萬人次。文化周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廣大殘疾人文化學習和藝術創作的熱情,並由此催生出一大批殘疾人藝術團體、協會、聯誼會。僅山東濟南、青島兩市社區殘疾人成立的各類文藝小團體就有140多個。文化,已經成為廣大殘疾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由殘聯主導向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方向發展
過去,殘疾人文化活動主要靠各級殘聯組織,現在,殘疾人文化的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由社會文化機構創作殘疾人題材的文藝作品日益增多。
近3年來,有12部殘疾人題材的優秀影視劇被搬上屏幕。其中電影《完美人生》被列入“迎接黨的十八大國產重點影片”,《吳運鐸》榮獲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殘疾人文化活動志願者隊伍也在不斷擴大,全國為盲人講電影的志願者就有2萬多人;上海市的專業藝術團體主動承擔對有藝術才華的殘疾人進行一對一的專門培訓任務;北京市宋莊畫家村無償捐助2000平方米房屋作為全國殘疾人文化創作基地;各地圖書館與殘聯組織共同成立了殘疾人閱讀指導委員會,組織開展殘疾人閱讀活動;“百家出版社文化助殘”公益行動僅2011年就捐贈價值1400萬的書籍送往社區;去年開展的“百家文藝院團文化助殘”公益行動為殘疾人舉行200多場公益演出。
當前,各級各類殘疾人協會日益健全,已經成為團結帶領各類別殘疾人開展文化活動的重要力量。同時,全國省、市兩級已有注冊登記的各類殘疾人文化藝術協會300多個,全國鄉鎮(街道)、社區(村)層面有近萬個殘疾人文化藝術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