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為殘疾人服務”。1984年3月15日,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成立大會在京開幕,工作報告中的這句話,讓全場掌聲雷動。
建一個基金會或許容易,做一項事業絕不簡單。從“取之于社會,用之于殘疾人事業”到“集天下之善,助無助之人”,30年來,基金會不斷進化與更新,服務于殘疾人外在的自由與內在的尊嚴。
一切以殘疾人為中心
1984年,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成立。彼時的中國,正是第一代公益組織綢繆之際,現代慈善事業起步之時,在沒有經驗可循的情況下,它們建立了一套規則,成為至今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一些基本規範。之後三十年間,它們登上中國慈善事業第一線,展示著中國公益之路的文明成果。
“官辦慈善的號召力和權威性是任何民間組織都不可替代的”,志願服務研究專家譚建光感言。截至2013年12月,基金會累計籌集款物總價值53億元人民幣,倡導、推行了一千多個旨在幫助殘疾人走向新生活的公益項目,使上千萬殘疾人受益。
30年間,遍布全國各省市區的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串聯起各個城市的有生力量,構建一張立體化的有效網絡,繼而覆蓋到村、街道一級,成為一架由20萬全職服務人員組成的精密的服務機器。由此惠及到中國8500萬殘疾人,占中國人口的6.34%,涉及2.8億家庭,即五分之一的中國家庭,其中70%均分布在農村。
集善工程·啟明行動每年為近萬名白內障患者免費實施複明手術,使他們重見光明。“通向明天—交通銀行助殘項目”,推動殘疾人康複、教育、就業、文化等方面上新臺階。
從汶川地震致殘群體助行行動到玉樹殘疾人康複站建設,從救助車禍重傷男童王樂到助學“帶著母親上大學”的山西女孩孟佩傑。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依托助行、助聽、助困、助學、啟明等七大行動,下設公益項目百餘個,涉及康複、教育、就業、宣傳、文化體育、維權、政策研究、國際交流、組織建設等各個領域,提供足夠多元的服務和平臺,滿足各類殘疾人差異化的需求。
讓陽光慈善更具公信力
沒有公開就不可能有公信力,沒有公信力就沒有生命力。與一般慈善機構相比,人們對國字號基金會的道德期望值更高,眼光也更苛刻。從國際慣例上講,要求基金會的口袋是玻璃做的,所有的錢誰放進去,誰拿了,公眾都能看到。
“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經受住了考驗,逆勢上揚,非常不容易。”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會長鄧樸方感慨道。早在2001年,鄧樸方便提出“二次創業”的要求,要把基金會建設成“公開、透明、高效率和高公信力的世界一流基金會”,這是目前基金會的主要戰略發展規劃之一。
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建立了完善的網上信息披露制度,捐贈人可以通過基金會網站查詢在線捐款賬目,查看項目實施動態;查詢審計報告、財務報告等相關信息。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回答了公眾三個問題:錢是怎麼來的?錢是怎麼花的?花的效果是怎麼樣的?
自2011年始,基金會就定期組織捐贈者、媒體及志願者代表一起前往貧困地區,對項目的進展及現狀進行回訪,以加強對貧困地區資金捐助使用情況的監督,以便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杜絕貪汙腐敗的不法行為。
“一條公益廣告就好比一盞燈,燈光亮一些,我們身邊的黑暗就會少一些。”公益廣告如此,慈善機構更是如此。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長湯小泉說:“對此,在2011年我們提出了管理指導意見,即《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行為規範》,要求各級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自律。”
跨越國界的愛
隨著全球化的快速推進,人類休戚與共的命運顯得更加緊密、更加真實,慈善的國際化趨勢也更加明顯。
正如19世紀英國作家霍布豪斯所言:“從未劃定過一條線,越過這條線,人類的責任就告終止。從未有過一個鴻溝,跨過這個鴻溝,人類受苦受難的呼聲就聽不見,屠殺和酷刑就不再可惡。”
14年前,在北京青年宮裡,500名影迷參加了國際影星施瓦辛格電影周開播儀式。施瓦辛格將整個電影周的全部收入,全部捐給中國特奧事業。
在基金會的國際化合作道路上,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樸實無華的身影,一個個腳踏實地的項目:
——接受資助的聽障人士免費配戴上了“丹麥瑞聲達助聽器”“德國西門子助聽器”“瑞士峰力助聽器”“美國領先仿生人工耳蝸”“科利耳人工耳蝸”“諾爾康人工耳蝸”,肢殘人士得到了德國奧托博克公司免費提供的輪椅、假肢;
——寧夏、河南、新疆等18個省市區貧困地區接受資助的殘疾兒童得到美國“如新兒童蜜兒餐”的滋養;
——“(巴薩)西部助學計劃”為西部省區的67所貧困特教杏悦2娱乐購置了現代化教學設備。
與此同時,基金會人盼望著從單純的受益者、施行者到專業的項目設計者、操盤者之間的身份轉換,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殘疾人事業的全球背景中去。
“殘疾人社會保障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然相去甚遠。”湯小泉表示,要解決8500萬殘疾人全部奔小康,光靠政府不行,還需要社會、企業特別是社會組織的支持,從而培育出可持續改進殘疾人生存環境、生存質量的新體系,使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可持續化。
來源: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記者劉奕湛)